“我想转专业,却不知道转向哪里”——转专业思路分享

“我有一个朋友,她现在想转专业,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,非常迷茫。你是怎么想到转向computer+business/finance/entrepreneurship的方向呢?”

(请原谅我暂时不知这个方向是否有专有名词,简单来说因为我想通过计算机技术创业,所以想学习的是:和技术创业有关的一整套系统的知识)

这是大四上刚开学的时候。凌晨一点时我收到了这样的提问,我非常高兴,叼着牙刷坐在阳台速打千字回复。因为两年前的自己也有同样的烦恼,而通过对自己不断提问、创造新的体验等,对于“究竟申请什么样的硕士项目”这一问题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。找到答案的自己,开始热衷于帮他人找到答案。

好友的朋友也是工科学生。“她现在有稍微感兴趣的大方向吗?” “没有…”

Exactly me...料想也许不少人也挣扎于类似的烦恼中,我便想将大二大三这两年每日思考“转什么专业”的心路简单整理分享出来,包括一些转折点以及一系列问自己的问题。如果能对读者有任何一丢丢帮助就再好不过了。


01 Why I want to leav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

“通信在学什么?”面对亲戚好友的提问,我好像一直答不上来。直到在大二下的暑校写论文时,抱着真正想搞清楚研究课题的心态没日没夜地学习了很多通信概念,我才从宏观上真正了解了通信在学什么。其中,我意外地了解到,6G是"G"的“终点”,此后再没有“7G、8G”之类的概念了。想到我们学校的测试基站很早就贴上了“5.5G”的标签,6G卫星也已成功发射,我好像一眼望到了终点。尽管这条赛道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、还有很多应用方向待实现,但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,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说通信是“夕阳行业”。

“通信能做什么呢?”我从大一开始就四处看招聘信息,然而各种就业去处和工作内容都让我提不起兴趣;天线、雷达、基站等等常见的研究内容我也不太喜欢。从一手的学习体验来说:理论知识?暂且是可以忍受的无聊。课内的实验?体验非常糟糕。

主观上的不感兴趣加上客观上对整个行业的了解,让我觉得是时候考虑转专业了。


02 Why Computer Science/Software Engineering

Q:待不待在工科大类呢?

A:我对通信没有兴趣,但并不反感工科大类。同时,我也不想浪费工科背景的一定优势和过去四年的辛苦积淀,所以我准备继续留在工科。

Q:那么通信有哪些相关方向?

A:从直觉上来说我将它粗略地分为偏软件和偏硬件。做课内的实验时,我有大概90%时间都因为示波器或元器件等硬件损坏而导致实验失败,我反感这种错误不在我却让我浪费大量时间通过 “换线、换示波器、换元器件”等等排列组合的低效方式解决问题的感觉,于是完全排除了硬件方向,自然而然开始考虑到计算机偏软件的方向:至少代码能明白地告诉我哪一行出现了问题。大二下偶然接触到了前端,一步步做出了网页,这种即时反馈和成就感又让增加了我对计算机的兴趣。

Q: 到底转不转呢?

A: “好像安稳待在这个领域出来找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。”在很长时间里我都被这一想法拖着、犹豫着。这种没有被逼到绝境的动力不足让我在大三上一整个学期都在探索“选通信还是计算机”这个问题的答案。我和同专业的人交流他们想留或想转的原因,又在知乎上陆续不断地看了所有类似问题的回答。最后看到了一篇转码前辈的中肯分析,其中有一句话:“通信领域相对闭塞,而计算机领域是开源的领域。” 这成为我的转折点。我相信活水的力量,于是从此坚定选择了计算机方向;其他原因也包括:有许多人通过做网站/软件创业;计算机相关职位似乎有更多可以远程工作的机会,这对我这个旅行爱好者是绝对的诱惑。


03 Why Business/Finance?

我一开始都觉得转到这个领域去会有点荒谬,毕竟离我有些遥远。这个“偏向金融”的想法起源于我在大三寒假偶然借阅了一直想看的《富爸爸穷爸爸》。

其中有两点收获令我印象深刻,1.金融知识是必备的常识,我一定要学;2.创业对于我来说会是唯一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。既然我在乎薪资高低,为什么不去直接接近金钱,而把它当成工资这种副产品呢?

那个寒假接下来的时间我都求知若渴,读了十本左右金融相关的书。我发现我很享受阅读这类书,收获也很多,但这时候我陷入了新的迷茫。我想创业,但具体做什么?又怎么做?申请季马上就要开始,我到底申请什么方向呢?这些新的疑问在我心里扎根。


04 Final direction found

在这个迷茫的时刻,我把自己扔到了日本。此时是大三下的暑假,刚结束军训,七月到八月中。我的思考出现瓶颈,我想,我需要创造一些外部的变化来看看能否激起我内心止水的涌动。去日本待一个月的动机便是如此纯粹:我试图换一个环境去思考“我究竟想做什么?”。我没有抱任何希望,只想着“每天想一遍这个问题,如果最后能有一些新的思绪就好了。”

然后我遇见了一些人。在和他们一对一聊天或围在一起闲谈中,我总会问出:“你喜欢你的现在工作吗?”。令我非常惊讶的是,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,坚定地回答“Yes!!”。回答得那样理所应当,没有一丝犹豫,那一秒看我的眼神像是在反问:“天呐难道你没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吗?Why?”

JoJo是漂流的guide,他听了我的问题后眼神放光,微笑着回答:“I really—— love rafting”,拖长并加重这个“really”的同时,自我肯定地点了几个头;

Shayde为澳洲政府工作,是一名宣传垃圾分类的教育者。无论是她,还是与她交往了十年的Zan,都告诉我Shayde非常热爱她的工作。他们描述Shayde对工作的热爱时就像是在讲一个常识:“Shayde对工作的热爱是人尽皆知的!”;

Ben和Shayde一样从环境科学专业毕业,又自学了几个通信类软件,为一家澳大利亚的农业公司做卫星数据分析相关的远程工作。他对我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:“Yes I like it!They(那些软件) are quite interesting/cool to use!”。由于澳洲与日本有几个小时的时差,他可以上午工作,下午四处旅游。他喜欢自己的工作,又可以远程工作四处游玩,我对他说:“你简直就是在过我的梦中生活!”。他笑着说我也一定可以做到。
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现阶段找到了喜欢的长期工作。Shayde说Zan和我相似,都是学工程的,也承载了家族的厚望,聪明加努力让他一毕业就有了令人艳羡的高工资工作,但是工作一两年后感觉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,便果断地辞职并邀请Shayde一起开始长期的全球旅游了。25、28岁的他俩已经旅游了几年,他们说接下来至少还有五六年都在路上。Saskia刚从“人类学”专业毕业,正四处探索感兴趣的事情。“这个专业能做什么工作呢?”我问她。“我学习人类学就意味着…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工作!” 。当“长期稳定的工作”和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”两者出现冲突时,他们毅然选择后者。

又想起在去日本之前的军训期间,我因伤请假待在伤病连并选择看感兴趣的书,而好友sd说他要带上电脑做他的hobby project。“诶?即使是休息期间也选择做与代码相关的事吗?”这给我带来一丝震撼。我需要一些推动力才会时隔许久打开代码界面,但对他来说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就像吃饭与睡觉一样自然;让我觉得需要遵循特定learning path狠下功夫的事,对于热爱者不过是 “寓学于乐”。我意识到我和这样的人在纯计算机领域里是竞争不过的。我需要做我真正喜欢做的、可以融入我的生活的事,才能以兴趣为导向长久地往深了耕耘,才可能做好、建立好这份事业。现在问题就又回到了:“我到底想做什么呢?”。

因为每天都在想要做什么,我对自己的问题和回答越来越简化。直到有一天这个问答简化成了:“我想干什么?创业!”于是专业方向变成了很清晰的一句话:“去学习能帮助我创业的任何东西”。

这一刻我想清楚了我想做什么。

那有没有这样的专业呢?答案很简单:直接去官网上看看。此前我只自己查看了一两所老牌大学的官网,便以浅薄的了解来推测:“这些大学大概都只开设机器学习、数据分析之类的传统专业吧”,加上想申请的目标院校不少,便有些偷懒地想着等留学中介给我推荐:“或许他们会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、可能更适合我的细分专业吧”。现在想来这就和当年让出高考志愿填报权一样幼稚和不负责,差点就要再一次进入“因为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而无法坚定地努力”的恶循环之中。

于是这一天,我在八九所目标院校的官网上,探索了所有和计算机、金融都相关的交叉项目。我惊讶地发现有不少和两个领域都密切相关的项目,甚至有好几个项目描述与我想学习的完全吻合!即,以科技为核心创业所需要的整个知识体系。从这一刻起,我突然感受到了对人生的掌控感。我知道了我到底想做什么(去学习能帮助我创业的任何东西),并通过行动(“主人翁意识”勇敢面对一手信息)解决了我的问题(选择什么专业)。这个动作很小,但是在心态上却有很大转变:我从最开始挣扎于通信计算机二选一的被动选择,到现在明晰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主动寻找目标。“我知道了我想做什么、并且去做了。”我想,这就是掌控感吧。

05 Conclusion

所以对于开头那位提出问题的朋友,我想说,在工科内转专业基本没有门槛(除非你一定要去不太支持转专业的德国读书),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(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检验自己是否想清楚了)。如果暂时还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方向,可以:

  1. 通过对分类、排除法缩小范围。比如是否留在工科、偏软件还是硬件。
  2. 通过多方信息提供思路。比如从招聘信息窥探未来可能的工作内容、观看Youtube科普视频了解整个大专业在学什么(来确定自己是真的了解了整个行业,客观评估了自己的不喜欢)、从知乎等论坛阅读“过来人”(eg.已经转码或转向其他专业了的人)的心得分享(这一篇也算)
  3. 通过较有趣的项目创造一手体验感。比如,上手做实验我发现我并不喜欢和这些不易debug的硬件、相关仪器打交道;我搭建了网页,这种即时反馈让我从反感代码到对其感兴趣、有了信心;我很享受学习金融类的书籍;等等。
  4. 有了一些线索或思路(例如“我一定要创业,我也想用计算机做事情”)再不断问自己“我现在想做/未来一定要做的事是什么”直到自己能用一句话/来总结回答。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想法一定是没有想清楚的。
  5. 有了这个一句话回答,我们再在目标院校中筛选,大概率你会“有点意外地”找到你非常想学习的方向。因为现在大学的硕士方向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更丰富,同等条件下可以选择的大学也很多,一个大学没有目标专业我们就换一个。要勇敢面对一手信息,自己去官网找答案,不要怕辛苦。每一步都是自己想清楚并主动走出的,这样才能感受到对人生的掌控感。

假使读者朋友从我身上发现了能为己所用的思路/力量那便再好不过了。“Just take it!” 如果有任何想法,欢迎与我交流。如果需要任何的帮助也请直接告诉我!我非常愿意帮助任何人;)